图片:不丹 处处充满惊奇的宁静小国 (1)
Filed Under 世界旅游 By 旅行者
Posted on 本文最后更新于2007-12-14 02:46:30
From links http://www.mjjq.com/blog/archives/1797.html
凌晨两点,尼泊尔喧闹一天的气氛安静下来,游客们也渐渐进入了梦乡。可是不久便雷声大作,惊天霹雳般的春雷伴随着倾盆大雨整整闹腾了两个多小时,直到清晨5点雨才慢慢停下来。我早早走出宾馆,看到空中乌云散去,淡淡的泛红的薄云挂在天际,看来今天的飞行不会取消,有运气的话还可以再次看到珠峰的雄姿。
7点到达机场,出境工作人员慢条斯理地进行各项检查。1个半小时后,我们终于登上了不丹皇家航空公司的波音客机。几个身着不丹服装(类似藏式服装)的姑娘非常熟练地安排每一位客人,她们的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,给人一种恬淡而又祥和的感觉。不久飞机开始滑行、起飞、爬升、平飞,这个过程,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不丹飞行员高超的驾驶技术。之前我们以为不丹的飞机可能很破旧或者是螺旋桨式飞机;而眼前,这一切的感受完全可以和发达国家相媲美。
飞机紧贴着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由西向东飞行,地球上8000米以上的几座大山已经依稀可见。与此同时,我已经可以看到南坡的葱绿簇拥着的皑皑雪峰。不丹就被包裹在喜马拉雅南坡的一片原始森林中。如果单凭空中的视觉感受,不丹就好像挂在喜马拉雅山体的边缘。
飞机开始降低高度在森林的峡谷中穿行,不久就看到了一块空地。这时飞机就像被巨大的磁铁吸入了跑道,降落、滑行、停机,这几个动作大约也就是在1分钟内完成的。当我们走下飞机环视四周,才看清楚帕罗机场地处一个小盆地。一问才知道,跑道的长度也就1800米。飞行员高超的技术简直就像玩空中特技
望着不远处那座草莽青山,我的视网膜和大脑一时有些错觉。回想起搭乘这架尾巴画着白龙国旗的崭新小飞机,颤巍巍地降落在两排雄伟的山脉中间,心中就有预感——这个看似平和宁静的国家,实则处处充满惊奇。
笼罩在神秘佛教氛围中的不丹
不丹的历史:公元16世纪,不丹当地首领之间多年苦难的战争斗争之后,夏琼·阿旺·南嘉 (Shabdrung Ngawang Namgyal,1594—1651) 的到来使不丹全国实现了统一。在他统治的35年间,全国各地兴建了很多宗堡和寺庙。他负责组建了全国性的行政机构,并制定了许多传统习俗。
夏琼死后,国家解体进入内战状态。这一混乱分裂的局面持续了数百年之久,直到1907年贡撒·乌金·旺楚克 (Gongsar Ugyen Wangchuck) 被所有地方首领和中央寺院一致推举为第一任不丹国王时才结束。此后,世袭君主制度下的旺楚克王朝被确立了下来。
远古时代的不丹一直笼罩在神秘的浓雾中不被人所知,为世人知晓的历史是伴着佛教一路走来的。不丹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时,伟大的密宗主义者莲花生大师 (Guru Rinpoché) 的印记。莲花生大师被认为是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不丹的圣人,这种子今天仍在生根开花。
如今的不丹,是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国度,历史文化均笼罩在西藏文化的强烈影响下。这里到处充满着熟悉的佛教气息,甚至人们的着装、形象,都是典型的藏人气质。据说,不丹王国制定了法规:每个国民外出时,必须身着国服,男人穿“帼”(Gho)──连身及膝短袍,女人穿“旗拉”(Kira)──连身长裙和薄外套。国王本人则以身作则,即使在打高尔夫球和篮球的时候,也仍穿着笔挺的帼。
在机场,我们看到不丹人的着装很简洁——没有繁琐的金银饰品,大部分年轻人留着时髦的平头,而且被摩丝固定得很时尚。青年导游们手举客人名单,有礼貌地寻找着各自的客人,并准备着献上一条哈达。这些礼节虽是程式化的,但执行这些礼节的不丹人,其表情却并不程式化——他们可亲、生动、真诚,让人感觉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。
接待我们的是22岁的小伙子扎西,我们这一路的采访将由他负责到底。他准备了一辆崭新的丰田汽车迎接我。在去宾馆的路上,我心里的疑惑开始越来越强烈:踏上这个国度短短几个小时,这个国家呈现在我眼里的一切,给我的感觉都像是正在过一个盛大的节日,或者是在举办国庆大典——一路看到的汽车,不管是越野车还是普通轿车,都是崭新的;人们穿着的衣服是簇新的;村中的藏式阁楼也是新的;不宽敞的马路非常清洁;放学回家的学生衣着纤尘不染;甚至街上跑的狗都是干干净净的然而扎西否认了我的想法——这不过是不丹的普通日子。
我们住进了卓木拉日宾馆。这个宾馆干净得可以光着脚走来走去,一进去就感觉仿佛是一座寺院。但与寺院给人的神圣感与拘谨、严肃不同,这里又像是农家。可辨的差别是佛院的面墙上有一段1米多宽的色带涂成酒红色,环绕四周,把本来挺方正的建筑像圣诞节的礼品盒一样扎起来了。旅店的房间里也是雕花的房顶,墙上有壁画,画的都是佛教故事和许多美丽的莲花。
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
不丹的幸福指数:1971年,不丹加入联合国。20世纪80年代后期,现任国王提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名词──“国家整体幸福”,以此作为人民福祉的指针。他认为,所谓的“发展”,除了在经济上谋求成长以外,必须同时追求物质上、精神上和情感上多层面的“最大幸福”。这个“幸福指数”包括四项基本内容:环境保护、文化推广、经济发展和良政。这一切规定,都是为了强化人民对国家的认同,传承文化与自然资产,以维护不丹的主权。大多数的不丹人都认同这一主张,他们循规蹈矩地过日子,安祥和谐。
春天的树木发出幼嫩的新芽,空气中充满着这些绿叶散发出的清香这一切真令人陶醉。不丹如今是一个君主制国家,几任国王都富有远见,深得人民尊重与爱戴。国王保证他的子民每人有一份田,教育、医疗全部免费。国王说:“与其说我关心国民生产总值,不如说我更关心全民总幸福。”因此,政府的价值观定位在维系自身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上,对国内丰富的矿产业、水利资源的开发并不积极。
不丹国土面积的74%被森林所覆盖,其中有26%的地区被划定为保护地。在不丹,一项新的工业、一个新的农业市场或是一种新的森林产品的产生,都必须考虑它们对环境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。1999年,不丹政府宣布不丹为无塑料国家;2004年,不丹又制定法律全面禁止烟草的销售,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禁烟令。商店不准卖烟草产品,居民不准在任何地点抽烟。按政府估计,全国只有1%左右的人口抽烟。正因为如此,不丹在2005年被联合国表彰为“地球卫士”。不丹为了防止卷入文明漩涡而丧失自我,王室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自然环境的保护,可说是煞费苦心。
随着5年计划的开展,不丹就像是从古代一脚踏进现代,有了公路,有了电力,有了干净的水,有了正式的货币,有了邮政和电话系统,还有了像样的医院和学校。与其相邻的尼泊尔与不丹基本上同属一个经纬线,也都位于喜马拉雅南坡,相比之下反差却极大。
不丹只有一条由西向东贯通全国的主干公路,汽车驶出首都廷布立刻进入原始森林。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裸露的山体。山脉被茂密的绿色所覆盖,可以望见深深的峡谷,以及谷地里淙淙流过的小河。汽车在森林中穿行,根本看不到公路的延伸,大山好似被一张绿网网住,一路时不时地会出现大片高大的杉树、雪松、细竹林、野草莓、山茶花、杜鹃花、兰花,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花草。传统的藏式木楼、藏式佛塔时隐时现。大山里的森林分布很有意思,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树种群。
当我们到了海拔3500米时,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脉连绵起伏,高寒地带的植物变为灌木林,气温也随之降低而略有寒意;行驶在海拔2500米时,高山松林笔直地直冲云霄,气温凉爽而舒适;当汽车下降至海拔1500米时,雨林的植被非常丰富,肥沃的河谷地带各种鲜花争奇斗艳,气温也开始闷热起来。我羡慕得想在这里安家,享受这里世外桃源般的恬静。
不丹虽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,旅游业的发展也很低调,但是对于每年6000个入境的国外游客,他们仍然认真而敬业地做好有关的服务工作,使来到这里的游客能够心情愉悦地度过每一天,还能购买到各自喜欢的商品。这里的佛教艺术品价格相对便宜,同样的东西与国内相比价格相差很大。我曾在一家店中买过两个工艺精湛的佛龛,要价150美元,折合人民币差不多1100元左右,而在西藏买同样一个就得掏2000元。
在不丹经营传统艺术品的商店,店主经常会随手拿出一张包装纸来包装卖出的物品,这里从来不会用塑料袋来装东西。他们使用的包装纸可不是普通的纸张,而是非常难得的手工藏纸。出于好奇,我向导游打听这种纸的来源,并提出希望能够去采访的要求。导游回答说这就是本地生产的手工纸,并痛快地答应带我们去参观。于是,我们便驱车过了旺曲河,爬到半山腰,在导游的指引下进入一家私人作坊。车间里的工人这时正在淘浆抽纸,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一种制纸工艺。只见手艺人熟练地用平网框在浆池内抽纸,整套动作大概仅仅需要十几秒,一张漂亮的藏纸就完成了。经了解,藏纸生产由于是纯手工制作,每天的出纸量只有500张左右;如果是加工复杂的藏纸,产量会更少。
在成品库房,我惊讶地看到了从没见过的各种藏纸成品。在国内我也从未见到过这种高级而又机理复杂的工艺纸。其中有些是在纸浆里添加了各种色彩艳丽的植物花瓣或茎、叶后,才会有这种特殊的效果。这些纸有着较高的艺术品质,是制作高档图书和工艺品的上等材料。但是,这些特殊的纸张价格很昂贵,全开大约人民币100元1张,而普通的全开也需10元1张。
幸运地拍到塔希冈宗
不丹的“宗”:“宗”(过去的县政府机构)的建造是由西藏传承而来的,代表着政教合一的传统。不丹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都是“宗”。不丹的寺院是很朴素的,不似西藏的布达拉宫那样光彩照人,是典型的清净之地。许多佛像都不对游人开放,入庙前一定要脱鞋,不许带相机,不许大声喧哗,不许指指点点。佛院里都塑有四大天王像,但没有弥勒佛像;有观音像,但没有善财龙女。不丹男人必须带绶带,偌大的寺院僧人很少,基本没有诵经和法号声,参观者亦寥寥无几,70%的房间闲置或大门紧锁。
走出廷布约20公里后,汽车沿着崎岖山路开始爬坡,到达海拔3200米处,眼前出现了导游介绍的108座佛塔。只见挂在松枝上的经幡在阳光下随风飘动,这意味着此地一定能看到某些高峰(藏传佛教的信徒通常会以这种方式表达对于神山的尊崇)。果不其然,在佛塔的左边一字排开出现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几座著名雪山——依次为康布(6526米)、岗钦塔(6840米)、玛桑岗(7145米)、特日岗(7300米)、节节康布岗(7100米)、宗哥布岗(7126米)、岗卡普松(7541米)。我在松林的高处感受着这壮观的场景:远处的几座雪峰被绿色的“海波”托起;中景108个佛塔在阳光的照耀下,好像在与雪山对话;五颜六色的经幡在我的镜头前摇曳,就好像几个简单音符组成的一段优美的旋律。这一切构成了一组震撼人心的交响诗。
不丹处于地球表面最高、最崎岖的地区,国土内的山地被狭长的河床隔开,河水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冲刷着巨大的原始岩石,让人感到它似乎与外部世界隔绝了。每一个城市社区,都几乎看不到大片的空旷地带;民居、寺庙都错落有致地散布于山坡之间。在城市最好的地盘,最大的建筑群均为寺庙和古代的宗址。我们第一个采访的宗为通萨宗(1644年,17世纪中叶),现已改为寺院。
不丹的寺院很朴素,很多佛像不对外开放,惟一开放的几个经堂,酥油灯未能燃起,主供佛像,可以看出是近代的工艺手法制作。墙壁上的壁画也是新的,完全没有历史痕迹。从建筑中的主体构件来看,起支撑作用的立柱大梁都无法看出是1644年的建筑。以我常年在藏区考察的经验来判断,此“宗”或有可能是因某时或某事损坏了建筑群,现在的格局是经修复而成的,其历史最多100年左右。果然,经询问,我得知此“宗”的确是在1897年地震中基本损坏,后由第一位国王修复,作为自己宗祖的主庙。现在,“宗”共有殿堂25个,最早的壁画。画有拉萨地形图。不知什么原因,不丹的寺院看管比较严格,未经特许,任何人都不可以在寺院经堂内部拍照、摄像。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,这是最遗憾的一件事。
随着路线的延长,每天看到的都是村庄、宗址、森林,要么就是看技术学校的工艺产品。
在塔希冈,我独自一人到街上拍片,想去这里最大的塔希冈宗址看看。来这里之后,导游始终没有提到要参观塔希冈宗。从外观看,塔希冈宗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建筑物,我日复一日地对此加重了期待,希望看看里面有什么。
相关链接>>
固定链接 | 归类:世界旅游 | 发布于:2007-12-14 01:56:29
上一页:2008年第四届九寨沟冰瀑旅游节